河北省残疾人创业基金会

地  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西路958号(上庄商务楼5层515室)

联 系 人:李鹏娇

联系电话:0311-87592911  87592910(办公)

电子邮件:hbcjrjjh@163.com

邮  编:050000

李克强:把棚改放在民生工作突出位置

作者: 来源:央视新闻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20日 浏览次数:

  

  在全国棚户区改造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

  李克强:把棚改放在民生工作突出位置 不折不扣按期完成既定任务

  批示指出:棚改寄托着千万住房困难家庭改善居住条件的希望,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和抓手。近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棚改取得重大进展。但行百里者半九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推动棚改并带动新型城镇化、包括有关配套和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等,面临的挑战更多,任务更艰巨。

  各级政府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棚改放在民生工作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围绕重点难点、抓住“硬骨头”矢力攻坚,进一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创新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进一步严格资金和项目监管,确保工程质量,不折不扣地按期完成既定任务,让更多的住房困难群众受益,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李克强为何如此心系棚户区改造工作?

  3年前的“光屁股男孩”已搬进新家

  7岁的内蒙古男孩高宇博的愿望是让总理看到自己穿上漂亮衣服的样子,因为3年前当李克强总理突然来到包头市北梁棚户区他的家中时,他光着屁股从衣柜里爬进爬出的画面被记者拍了下来,并且上了《新闻联播》和各大视频网站。

△3年前高宇博凭着自己的“光屁股”抢镜上了2013年2月6日的《新闻联播》

  总理到访高宇博家不到一年后,当地加快了棚户区改造进度,大批棚户居民彻底告别了破旧简陋的小平房,搬进了新建的“惠民新城”。

△2013年2月3日,李克强在内蒙古包头北梁棚户区居民高俊平家中。

  对棚户区百姓而言,住房就是“天大的事”

  在占地13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包头市北梁棚户区,像高俊平这样的城市贫民共有12.4万人。根据当地政府统计的数据,他们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5平方米,人均月收入不足500元。两年前,李克强曾经到访过这里,今天,当他再次走进这片棚户区时,这里一切如故。

  李克强心情沉重地告诫当地官员:“对棚户区的老百姓而言,住房就是‘天大的事’。这里的棚户区改造进程必须加快。要切实让老百姓从‘忧居’变为‘宜居’。”

  总理这次到访半个月后,包头市政府迅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加快棚户区改造。很快,这片规模罕见的集中连片棚户区,以令人惊异的速度消失了:曾经密密麻麻、灰扑扑的破旧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板楼”;原本出门要经过的狭窄泥泞的巷道,变成了宽敞整洁的社区广场;烟熏火燎的煤炉、需要排长队等待的旱厕,以及漏雨的房顶,一并都成为历史。居民们头一次在自己家里享用上了暖气、自来水等现代生活设施。

  每次调研几乎都要考察“棚户区改造”

  “棚户区改造”几乎是李克强总理每次调研考察“必不可少的内容”。2013年12月,总理在天津西于庄棚户区弓着身子穿过一道木门,来到77岁的棚户居民李忠义家中。他说:“你们虽然生活在繁华大城市,却长期住这么简陋的棚户区。党和政府一定要让您老人家在晚年住上有暖气、有厨房、有卫生间的新房!”

  2014年3月,李克强在内蒙古赤峰铁南区棚户区,对棚户居民隋富承诺,政府将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让大家尽快住上楼房。“不能再让你们一下雨就提心吊胆了!”

△2013年12月27日,李克强总理来到天津红桥区西于庄棚户区看望群众。

  不忘棚户区改造与基层工作经历有关

  李克强自就任副总理到总理以来,始终念念不忘棚户区改造,这与他在基层工作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有关:2004年12月,李克强履任辽宁省委书记后的第一次基层调研考察,就是位于抚顺的莫地沟棚户区。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他弓着腰走进王文章、钱淑洁两位老人的家中,发现冷风正从开裂的墙缝里“呼呼往屋里灌”,水缸里存的井水已经被冻成硬邦邦的冰疙瘩。

  李克强问了他们平时生活中的许多细节问题,临出门前他留下一句话:“现在你们的房子是东倒西歪、破破烂烂的,等我下次来,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们住上新楼房!”最后,他对这里的棚户区居民承诺:“要是我说的话实现不了,你们就来省委骂我!”

  4天后,在辽宁省委第九届八次全会上,棚户区改造被列为全省的“一号民生工程”。随后,这项被联合国人居署誉为“世界奇迹”的辽宁棚户区改造工程拉开了帷幕。一年后,在棚户区住了多半辈子的王文章老人等棚户区居民搬进了有自来水、有暖气的新楼房。

  中国改造棚户区经验模式对世界各国有借鉴价值

  2012年,悉尼大学城市与规划研究中心教授爱德华·布莱克利在莫地沟看到了一幅焕然一新的画面:一排排橘色的6层小板楼,环绕着一片摆放着健身设施的社区广场。他连连赞叹:“这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工程。”

  联合国人居署专家班吉·奥仁拉·奥因卡则更加看重实现这一变化中的“中国经验”。这位常年关注“城市贫民窟”问题的专家表示,中国棚户区改造中“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经验模式,对世界各国都具有借鉴价值。

  在全国推广“辽宁棚户区改造经验”

  在改变辽宁数百万棚户居民的生活后,“辽宁棚户区改造经验”开始在全国更多省份复制。2008年,李克强就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后,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棚户区改造作为其主要内容全部启动;2010年,中央全面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2012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将危旧房、城中村改造、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纳入改造范围。2008~2012年,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共开工1260万户,改造安置住房建成750万套,累计解决了1000多万户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在多个场合强调棚户区改造的重要意义

  在就任总理后的首次记者招待会上,“棚改”分量极重地被列入李克强的施政计划之中。他承诺,本届政府将再改造1000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这既是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

  今年4月,李克强考察国家开发银行期间,专程来到刚成立一年的“住房金融事业部”,了解棚改项目评审、贷款发放等情况。他特别叮嘱银行员工,做项目的时候要“多去棚户区看看”,这样才能将心比心,切身感受棚户居民的处境。

  在今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在回答南非企业家问题时再次明确,中国将“继续大规模地推进棚户区改造”。他说:“中国还有1亿人口居住在棚户区,我们必须给他们一个符合现代标准的居住条件。”

  重点关注棚改资金使用情况 不断加码换来“棚改速度”

  事实上,在查处“不作为”、清理闲置资金的大督查行动中,棚改资金使用情况,一直是李克强总理关注的重中之重。

  “棚改资金是‘救急’资金,既有利于‘惠民生’,又有利于‘稳增长’,还能带动新型城镇化。结果中央资金下拨了,一些地方的工作进度却远远滞后,导致专项资金闲置超过一年!”他在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棚户区我们许多人都去过,老百姓住在那里没有最基本的安全感,对棚户区改造个个翘首以盼。有关部门要严肃督查,对进展滞后的地方,要坚决收回资金!”

  总理不断加码的推进力度,换来的是棚户区改造工程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内蒙古包头市,总理考察4个月后,当地政府就通过回购房源等方式,让第一批符合条件的居民领到了新房的钥匙;在天津市,西于庄棚户区改造定向安置房项目在总理考察3天后就正式开工。

△搬离棚户区、圆了“安居梦”的高俊平把李克强总理来家里考察时的照片挂在了墙上。

  棚户区问题是“城市伤疤” 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社会公平“政治账”

  从高空俯瞰,我国许多城市棚户区的确像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疤”。一面是,城市建设正突飞猛进,毗邻的地段已经建起了繁华的商品房社区,另一面是,棚户区内,低矮灰暗的平房仍然数十年如一日,几乎成了被遗忘的“飞地”。

  棚户区改造被摆在了本届政府“民生工程”重中之重的位置。今年6月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棚户区改造既要算投入产出的“经济账”,也要算社会公平的“政治账”。

  “我们不能让城市这边高楼大厦,那边棚户连片;这边霓虹闪烁,那边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具备。”他说,“中国还有1亿多人生活在棚户区,如果棚户区问题不解决,我们何谈社会公平?”

  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李克强再次部署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关工作,并制定了改造工作的“三年计划”:2015~2017年,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住房180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户,加大棚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布局合理、运行安全、服务便捷。

  联合国官员:中国棚户区改造是一个世界奇迹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李克强总理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已经累计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2080万套,农村危房1565万户。

  这场发生在中国的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实践,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世界银行低收入住区研究顾问安娜表示,中国的棚户区改造实践体现了“对贫困人群住房、收入和利益的保障”。联合国人居署全球监测与研究部主任班吉则大加称赞:中国探索的“棚户区改造”工作,“是一个世界奇迹”。